结核分枝杆菌在分类上属于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它具有多形性,抗酸性,生长缓慢,抵抗力强,菌体结构复杂等生物学特性。目前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仍然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可以感染人体多个组织器官,如我们熟知的肺结核,肠结核等。现将结核分枝杆菌检验科常用的检测方法介绍如下: 1,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方法。染色步骤包括用石碳酸复红初染,3%盐酸酒精脱色,亚甲蓝复染。将标本进行抗酸染色后,可以在显微镜下直接查找结核分枝杆菌。如果患者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显微镜下蓝色背景中可以看到被染成红色的分枝杆菌。该种方法标本适用范围较广,可以是痰液,支气管液,胸腹水,心包积液,尿液等等。但由于单次检测敏感性欠佳,须多次送检提高阳性率。 2,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化学发光法) 该方法是基于双抗体夹心法原理的吖啶酯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需要采集患者静脉血,检验科收到标本后先分装培养,在37摄氏度环境中孵育20-24小时,然后离心,再将处理好的标本用万泰全自动化学发光仪Caris200检测。通过仪器检测结果判断“阴性”“阳性”“不确定”。该方法灵敏度较高,但标本适用范围较窄,只适用于肝素抗凝全血。 以上两种方法是目前检验科常用的,灵敏度或特异性较高的方法,在临床诊断和治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引发的疾病方面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血细胞,携带两种类型的储存颗粒:α颗粒和致密颗粒,富含多种信号分子和生长因子,负责启动止血级联反应、合成新结缔组织以及血管重建。我们受伤出血的地方能止血并愈合,血小板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我们肌腱、软骨等乏血管区,受伤或退变后就不容易修复。于是,科学家们想到了提取部分血小板,注射到需要修复的部位,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提取血小板是通过将血液离心、分离的方法,获取含血小板最浓缩的那部分血浆,即富血小板血浆疗法。 富血小板血浆,英文为Platelet Rich Plasma,简称 PRP,是血小板及血浆的浓聚物,即血小板浓度高于基础值的血浆,其中血小板浓度高于自身生理浓度3到5倍,激活后10分钟,α颗粒开始分泌生长因子,一小时内至少释放 95%。在 7 天的时间里,血小板继续产生和释放额外的生长因子。这十几种生长因子及其含生物活性的物质,可启动血管生成、胶原基质合成和细胞增殖过程,从而促进愈合级联反应 ,能够修复组织缺损、促进创伤组织愈合,被提倡用于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再生。 近20年来,利用自体血液制品作为治疗手段的想法现在已被科学界和临床所接受。PRP的临床应用蓬勃发展。 在疼痛科、骨科、康复科,PRP可以影响软骨细胞并增强软骨细胞的软骨基质、减少骨关节炎过程中涉及的某些细胞因子的炎症作用、修复受损肌腱韧带等软组织。 PRP应用于皮肤病学、美容手术和伤口愈合领域的文献得到广泛报道。美容应用包括面部年轻化、面部皱纹、皮肤弹性和雄激素性脱发等。 PRP疗法,因为采用自身的血液,减少了组织排异和流通环节,安全性高,但也需把握其适应症。绝对禁忌症有:严重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功能障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以及 PRP 注射部位的败血症和局部感染。相对禁忌症包括治疗前48小时内使用过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前2周内注射过糖皮质激素、近期患病或发热、恶性肿瘤、贫血(血红蛋白水平低于10克/分升)、轻度血小板减少症。 我们要感谢早期科学家们作出的贡献。今天,我们能够在10-20分钟内从治疗室或手术室的台式离心机中得到浓缩的血小板血浆用于治疗,让经久不愈的伤口和岁月留下的痕迹得到修复,让疼痛缓解,让青春永驻。
自体血回输(Autotransfusion)是指将患者自身在手术过程中或创伤后失去的血液,经过回收设备的回收、过滤、离心、洗涤等处理后再回输给患者的输血技术。这一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但直到20世纪中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改进,自体血回输才逐渐成为一种常规的临床实践。自体血回输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对异体输血的需求,避免异体输血带来的潜在风险,如免疫反应、感染疾病传播等。 自体血回输的工作原理 自体血回输的基本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血液收集:通过负压吸引装置,将术野中的失血收集到储血器中。收集的血液会立即进行抗凝处理,防止血液凝固。 2. 过滤与离心:收集的血液经过滤器去除较大的杂质(如组织碎片、脂肪颗粒等),然后进入离心杯进行离心分离。离心过程中,红细胞被浓缩,而血浆、血小板和其他成分则被分离出来,排入废液袋。 3. 洗涤与清洗:浓缩的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或其他等渗溶液进行清洗,以去除残留的血浆、抗凝剂和其他有害物质。清洗后的红细胞被收集到输血袋中。 4. 回输:经过处理的浓缩红细胞通过静脉通路安全地回输给患者。 自体血回输的优势 1. 避免异体输血的风险:自体血回输可以显著降低异体输血带来的风险,如输血相关性免疫反应、感染传播(如HIV、肝炎等)、同种免疫反应等。 2. 节约血液资源:自体血回输减少了对异体血液的需求,尤其是在血液供应紧张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缓解血源短缺的问题。 3. 适用于稀有血型患者:对于稀有血型(如Rh阴性血型)或存在多种抗体的患者,自体血回输是更为安全的选择,避免了配血困难的问题。 4. 减少术后并发症:研究表明,自体血回输可以减少术后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的发生,有助于患者的恢复。 5. 无需交叉配血:自体血回输不需要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简化了操作流程,节省了时间。 适应证 自体血回输适用于以下情况: 1预计出血量较大:当预计术中出血量超过患者血容量的10%或超过400ml时,建议考虑自体血回输。 2低血红蛋白或高出血风险:对于术前血红蛋白水平较低或存在高出血风险的患者,自体血回输可以提供额外的血液保障。 3稀有血型或存在多种抗体:对于稀有血型或存在多种抗体的患者,自体血回输可以避免配血困难和输血反应。 4拒绝异体输血:对于宗教信仰或其他原因拒绝接受异体输血的患者,自体血回输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案。 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 1血液中含有消毒剂(如过氧化氢、酒精)或其他有害物质,导致红细胞溶血。 2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开放性手术中,可能含有癌细胞的血液)。 3血液被粪便、尿液或其他污染物污染。 4脂肪颗粒污染(除非使用白细胞滤器)。 5某些特殊疾病,如镰状细胞贫血等红细胞异常疾病。 相对禁忌证: 1感染性手术或术野污染。 2含有不能滤过的微小污染物,如髋关节翻修手术中脱落的金属颗粒。 3某些特定类型的手术,如产科手术中可能存在胎儿细胞污染的情况。 并发症 虽然自体血回输相对安全,但仍可能出现一些潜在的并发症: 非免疫性溶血:如果血液处理不当,可能导致红细胞破裂,引发溶血反应。 气体栓塞:在血液回输过程中,空气可能进入血管,导致气体栓塞。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可能是由于血液中的白细胞或细胞因子未完全去除所致。 凝血功能障碍:由于回输的血液中不含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可能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 回收血液综合征:回输的血液中可能含有某些有害物质,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感染:如果血液处理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可能导致细菌污染和感染。 临床应用 自体血回输广泛应用于多种外科手术,尤其是在出血量较大的手术中。常见的应用领域包括: 脊柱手术:如长节段脊柱矫形手术,术中出血量较大,自体血回输可以显著减少异体输血的需求。 骨科手术:如双侧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等,术中出血较多,自体血回输有助于维持血容量。 心血管手术:如心脏搭桥手术、瓣膜置换术等,术中出血量大,自体血回输可以减少异体输血的风险。 妇产科手术:如伴胎盘植入的剖宫产手术、子宫肌瘤切除术等,术中出血较多,自体血回输可以提供血液保障。 创伤急救:对于严重创伤患者,尤其是胸腹部创伤、肝脾破裂等,自体血回输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补充血容量。 总结 自体血回输是一项重要的血液管理技术,能够在减少异体输血风险的同时,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支持。它适用于多种外科手术和创伤急救场景,尤其适合那些出血量较大、稀有血型或拒绝异体输血的患者。然而,自体血回输也有其局限性和潜在风险,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您对护士的印象,是不是都穿着白色工作服,扎着头花,带着口罩,说话温柔,在病房与护士站之间来回穿梭?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护士都这样,医院里面还有这样一个群体——手术室护士,每天穿着绿色的手术服,除了一双“卡姿兰”大眼睛,从头到脚裹得严严实实,为了配合紧张有序的手术工作,个个眼疾手快、雷厉风行,也正是手术室护士的基础工作支撑起了手术室的正常运作;同手术医生、麻醉医生一起时刻守护着每台手术患者的安全。 清晨,又是新的一天,到达手术室,拿上需要更换的手术衣裤、口罩、帽子等物品,带好钥匙,换好后开始每日例行交班。 然后开始各种各样的高值耗材、一次性物品、无菌器械、特殊仪器等的交接工作。 患者进入手术室等待区后,手术室护士拿着手术通知单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查对,确保所有信息正确无误,用睿智的头脑投入到今天的战斗中。 根据不同类型的手术,准备相应的手术敷料及手术器械、特殊物品,检查所有仪器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等…… 洗手护士提前十五分钟上台,开始井然有序的准备自己的战场。与巡回护士一起共同清点台面上所有的器械及物品,一丝不苟…… 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巡回护士三方进行患者相关信息核查,切皮前再次核对手术台上所有物品,以麻醉开始为号,战鼓正式敲响…… 强调无菌原则无处不在,规范消毒、铺巾,连接各类仪器设备。 手术紧锣密鼓的展开,手术室护士沉稳、准确、熟练地传递器械,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待医生成功取出手术标本后,交台下巡回护士进行妥善保管处理…… 手术接近尾声,仔细清点器械、物品,一样都不能少;为患者安全保驾护航…… 然后根据术后患者情况,将患者安全转运至病房或ICU进行后续治疗。 这就是手术室护士的一天,于你而言手术是一次充满挑战的探险,之后是手术顺利的喜悦感;但于手术室护士而言手术就是每日常规,就是本职工作。 患者与家属可能不认识手术室护士,但作为无影灯下无声的战士,能为外科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看着每一例手术患者安全地完成手术,这便是这个团队得到的最大认可;也正是这种独特的方式,诠释了这个团队在手术成功光环中默默的付出和奉献!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一个看似陌生却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问题,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或由于特殊体质对药物的超敏感性或耐受性降低所导致的肝脏损伤。它亦称药物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等,是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 一、发病率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非常高,在日常生活中,明确可以引起DILI的药物及保健品已超过1000种,占总药物及保健品的1/30,因此其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二、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主要包括:1)消化道症状:如疲乏、食欲不振(纳差)、恶心、腹胀、呕吐等。2)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小便色深,大便颜色变浅等。3)其他症状:如发热、皮肤瘙痒、皮疹、关节痛等,如果有症状的时候要及时来医院就诊。 三、 治疗 一旦发现药物性肝损伤,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进行保肝治疗。对于严重的肝损伤,如肝衰竭等,可能需要考虑肝移植手术。药物性肝损伤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一般来说,急性DILI及时诊断、及时停药,经适当治疗后,大多数肝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而慢性DILI可能会出现肝硬化、肝腹水等疾病,若没有得到及时正规治疗,会危及患者生命。 四、预防 对于药物性肝损伤,预防胜于治疗,预防药物性肝损伤的关键在于合理用药,所以要根据医生医嘱规范用药,尽量少用或不用对肝脏有毒性作用的药物,避免超剂量服药和疗程过长,避免频繁用药或多种药物混合应用。老年人、儿童或肝肾功能差的患者应注意减量应用。避免各种促进或诱发药物性肝损伤的因素,如空腹服药、长期营养不良状态下服药、嗜酒者或饮酒后服药等。同时要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 避免高脂高糖高盐饮食,有助于减轻肝脏负担,可以适度运动,增强体质,同时要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促进肝脏修复。 在此,我们呼吁大家关注药物性肝损伤的健康问题,提高用药安全意识,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肝脏健康,享受美好生活。
低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过低的一种状态。 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浓度一般在3.9-6.1mmol/L。当血糖低于2.8mmol/L时,就属于低血糖。 症状方面,轻度低血糖可能会让患者感觉饥饿、心慌、手抖、出冷汗。中度低血糖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头晕、乏力、情绪不稳等情况。严重低血糖会导致患者神志不清、昏迷, 甚至危及生命。 引起低血糖的原因有多种。一是长时间未进食或者进食过少,比如有些人减肥过度节食。二是剧烈运动后,身体消耗过多能量没有及时补充。三是使用降糖药物不当,像糖尿病患者过量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 如果怀疑自己低血糖,可以简单吃一些含糖的食物,如糖果、饼干来快速提升血糖。若患者已经昏迷,不能喂东西,需要尽快送往医院救治。 以下是一些预防低血糖的方法: 首先是饮食方面。要定时定量进餐,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长时间不进食。可以少食多餐,在两餐之间适当加餐,比如吃点坚果、水果。增加高纤维食物摄入,像全麦面包、燕麦片等,这类食物能让血糖更稳定。
“分娩镇痛”,也称为“无痛分娩”,是一种通过医疗手段减轻或消除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感的技术。“无痛分娩”可以提高准妈妈们的分娩体验,减少分娩过程中的恐惧和疲惫。 分娩到底有多痛 临床上,通常按照 0~10 分给疼痛程度分级: 分娩时的疼痛可达9-10级,妈妈们将分娩痛形容为「断了十二根肋骨的疼痛」、「小腹曲线型爆炸疼」,以及「被人用大锤抡小腹,抡了八小时」。 分娩镇痛的方法 1、椎管内麻醉 这是目前效果最好、临床使用最广泛的分娩镇痛方式。椎管内麻醉通过在产妇的硬膜外腔注入低浓度的麻醉药物,阻断痛觉神经的传导,从而减轻分娩疼痛。这种方法对产妇和胎儿的影响较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 2、非药物性镇痛 导乐分娩法:由一名有过自然分娩经历的女性陪伴正在分娩的产妇,提供情感支持和指导,帮助产妇减轻疼痛感。 水中分娩:在水中分娩可以借助水的浮力减轻产妇的疼痛感,同时水的温度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有助于产妇放松。 麻醉会对宝宝有影响吗 分娩镇痛使用的麻醉药物浓度低、剂量小,通过胎盘吸收的药物量微乎其微,对胎儿无不良影响。此外,分娩镇痛还可以降低准妈妈的氧耗,减少宝宝宫内窘迫的发生率。 无痛分娩完全不痛吗 分娩镇痛≠完全无疼痛感, 而是减轻大部分的痛苦。但会保留一些宫缩痛和宫缩感,这样宫口开全后,产妇可以更好地主动配合用力,顺利分娩。 不是所有产妇都适合接受椎管内分娩镇痛 如果产妇存在骨盆异常、胎位异常、胎心窘迫、严重心脏病史、凝血功能异常、脊柱畸形、腰椎骨折史、穿刺部位皮肤感染、麻醉药物过敏等情况,则不能实施分娩镇痛。 在使用分娩镇痛之前,产妇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所有可能的风险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母婴的安全和健康。
全身麻醉就是打一针吗?全身麻醉会一睡不醒吗?全身麻醉会让人变傻吗?......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介绍一些关于全麻的小知识,帮大家更正确地了解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是指通过药物使患者暂时失去意识和感觉,以进行手术治疗的一种医疗手段。它的镇静、镇痛、反射抑制、遗忘和骨骼肌松弛作用,既为手术提供了良好的操作条件,又确保了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全麻的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诱导、维持和苏醒。 诱导阶段:麻醉医生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麻醉药物,使患者迅速进入睡眠状态。这时,患者意识丧失,痛觉消失,肌肉松弛,患者进入深睡眠状态,为手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维持阶段: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的需要,持续给予适量的麻醉药物,以保持患者的麻醉状态。手术结束后,医生会逐渐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并停止用药。 苏醒阶段:随着药物作用的消退,患者逐渐恢复意识和感觉。 全身麻醉安全吗? 全身麻醉是患者和家属普遍关心的问题。在专业麻醉医生的监护下,全麻的风险是相对较低的。麻醉医生会全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当全麻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的时候,麻醉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事实上,麻醉药物相对短效,能让人迅速进入睡眠状态,也能很快代谢苏醒,随着药物的完全代谢,麻醉的对于意识和记忆的影响也会很快消失,患者的感觉就是睡了一觉。 你知道?全麻术前需要严格禁食禁饮哦
1:儿童感冒之后立即使用抗生素药物,是否能预防肺炎? 通常来讲,儿童感冒不建议立即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对于感染并无预防作用,只有在合并细菌感染性肺炎时才可服用抗生素。 2:得了感冒去医院太麻烦了,我可以用抗生素治疗么? 感冒基本都是由于病毒感染所引起,使用抗生素治疗并无明显效果,所以在没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尽量不要服用抗生素,以免产生耐药性。 3:服用药物前,是否需要阅读药物使用说明书? 这是安全合理用药的基本常识,也是患者在服用药物之前必须要做的,特别是对于副作用、药物用法用量、饮食禁忌等,需要做到心中有数。 4:儿童与成人服用相同药物,是不是减量服用就可以? 与成年药物用量相比,儿童需要减量,但是儿童用药需要根据体重计算,有固定的儿童用药计算公式,建议咨询医生或药师建议。 5:药效不明显,可否自行换药? 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都不可以自行换药,需要在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下更改药物。 6:用药期间可以随意更改药物种类么? 不可以,药物与药物之间也有拮抗、协同作用,若随意更改可能会对正常治疗和人体造成伤害。 7:医生开了一疗程药,我用了三天就见效了,可以停药了么? 不可以,部分药物在血液高浓度时能够短期减轻症状,但却不能根治疾病,如果刚刚好转就停药,既有可以再次发作,给治疗增加难度。 8:治疗感冒输液比服药效果更好么?早输液是不是能够好得快一些? 输液确实具有一定效果,但却不能解除病因,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不建议直接选择输液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择用药途径。 9:经常腹泻,可以自行服用止泻药物么? 腹泻虽然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治愈,但如果不找到病因,自行服用止泻药物效果不大,建议到医院就诊治疗。 10:身体无论哪个部位疼痛是不是都应该服用止痛药物? 身体各部位的疼痛属于牵涉痛,若服用止痛药物会掩盖原发病灶,从而影响病因诊断以及治疗。 11:高血压病人没有头晕等症状是不是就不用吃药了? 头晕仅仅是高血压的普通症状,对于其他的病理表现患者并不能直观感受到。所以即使头晕症状好转也不能停止用药。 12:“是药三分毒”,这种说法对么? 药物确实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不良反应,但不是所有药物都有毒性,这句话主要提醒大家需要谨慎用药。 13:三高是指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血糖么? 对。 14:与他人患有相同疾病,可以服用相同药物么? 不可以,疾病虽然一样,但是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即使一样的疾病服用一样的药物,也不一定有相同的效果。 15:创可贴对任何创伤都有用么? 不是,部分伤口需要清洗、消毒之后进行缝合,还有一些创伤,比如动物咬伤,需要先注射疫苗,然后消毒,最后进行有氧开放,创可贴并不是万能的。 16:多吃保健品对健康有用么? 有正规批号的保健品服用之后才能够人体带来好处,但并不是“多多益善”。 17:老人和儿童越多补钙越好么? 不是,补钙不仅要讲究方法,还要讲究用量。 18:服用人参、鹿茸等补养品,有抗癌作用么? 补养品可以补充癌症病人治疗后身体所需的营养,并没有抗癌作用。 19:中药没有副作用,老人、小孩可以放心服用么? 中药只是与西药相比副作用小一些,并不是没有副作用。 20:什么是药物副作用? 药物副作用是指在药物的治疗下出现与治疗效果无关的作用。 21:怎么能避免药物的危害? 这就要求合理用药,第一要掌握用量,第二是注意用药途径,第三是注意用药配伍,第四是观察用药反应,即可将药物危害降到最低,甚至能完全避免。 22:孕妇是否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治疗感冒? 对,药物会干涉到孕妇和胎儿的安全,所以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23:老年人患有高血压,是不是只要把血压降下来就可以了? 不是,血压降到正常范围只是治疗高血压的一个医学指标,在治疗高血压的时候也要注意其他疾病,遵医嘱用药。 24:老年人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 在原则上是这样的,避免大剂量对肝肾造成伤害,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用药用量的增减。 25:长期服用噻嗪类利尿药治疗高血压有哪种不良后果? 可引发电解质紊乱。 26:I型糖尿病首选治疗方式是胰岛素制剂么? 是的。 27:维生素D、A可以治疗夜盲症么? 是的。 28:长期服用抗癫药物可以引发骨质疏松么? 是的,除此之外滥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也可引发骨质疏松。 29:硝酸甘油治疗冠心病,用药时需要注意什么? 需要在舌下将其含化。此外,药物需要放置在避光、棕色容器内。在外出时,可以随身携带,但不能紧贴身体。 30:服用头孢时可以饮酒么? 不可以。头孢类药物能够加速乙醇氧化产生乙醇,具有一定的毒性,此时喝酒,严重可引发死亡。 建议患者在医生及药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尽量规避用药危险。
近年来我国呼吸道疾病高发,基层医疗机构雾化及居家雾化治疗普及率显著提高。 那么什么是雾化吸入疗法? 是应用雾化吸入装置将药液雾化成粒径0.01~10 μm 的气溶胶微粒后,通过吸入的方式进入气道并沉积于肺部,从而发挥防治疾病作用的治疗方法。其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是治疗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缓解咳嗽、咳痰等急慢性呼吸道症状的重要手段。 雾化吸入疗法安全吗? 雾化吸入疗法直接将药物作用于呼吸道,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副作用小。同时由于吸入药物微粒直径小不会堵塞气道,安全性较高。 雾化吸入疗法有效吗? 雾化吸入疗法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局部抗炎,作用强同时可湿化气道有利于痰液排出对于呼吸道感染哮喘等疾病,有显著疗效。 那么雾化吸入治疗时,家长应该注意什么? 首先确保药杯为竖直状态,避免倾斜、晃动,保证药物正常稀释,同时观察雾化装置出雾的情况,面罩与面部的距离不超过一厘米,避免药液进入眼睛,协助患者保持舒适体位。首选的是座位、半卧位或侧卧位,或头部抬高与胸成30°。婴幼儿可取抱立位进行,最佳呼吸方式(嘴吸气鼻呼气的方式缓慢深呼吸)。并且密切观察患者雾化过程中是否有频繁的咳嗽、气促、心悸、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皮疹等不良反应。 雾化吸入治疗后家长应注意什么? 先将口含器或者是面罩撤离口鼻,再关闭电源。雾化器药杯中未用完的药液应弃去,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记录排痰情况和痰液的粘稠度雾化后进行及时的面部清洁,若使用含有激素的雾化液,还应清洁口腔,对于无法进行漱口的患者,可用棉签或棉球进行擦拭口腔,再适量喂水。每次雾化结束后需彻底清洗雾化装置,干燥保存。专人专用并定期消毒。 居家雾化吸入治疗好处 与医院雾化治疗相比,居家雾化治疗有以下优势。 1.避免医院交叉感染 2.雾化装置操作简单 3.弥补医院资源不足 4.节省时间和交通成本, 5.在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急性发作后等待进一步治疗期间应及时快速吸入支气管扩张剂,防止进展为重度,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的发作。 雾化吸入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及处理。 戴面罩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时,药物可能会沉积在眼部,刺激眼球,如发生应立即用清水清洗。更换为口含雾化治疗。如患者发生支气管痉挛,应立即停止雾化吸入并予以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严重或者持续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告知医生。以确保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长期需要雾化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以调整治疗方案。
你知道吗? 大便常规检查是“三大常规”(血常规、小便常规、大便常规)之一,其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肯定。 然而,在体检的众多项目中,这个带“特殊气味”的检查却常常被人们忽视,甚至成为了弃检率最高的项目之一,这实在令人“遗憾”。 那么,究竟什么是大便常规呢?它为何如此重要呢? 大便常规化验,就像是一扇窥探我们身体内部健康的神秘之门。它通过观察粪便的性状(包括颜色、形态、气味),以及检验其中是否含有红血球、白血球、进行细菌敏感试验、潜血试验(OB)和查找虫卵等多项内容,为我们揭示出肠道健康的秘密。 这项检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肠道疾病,如炎症、感染、寄生虫等,还能够为医生提供宝贵的诊断依据,从而制定出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不要再忽视这个“有味道”的检查,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它, 1. 外观(形态): 通过观察大便的形态能了解一些疾病信息。正常的大便应为圆柱形,较软,异常的形状包括:太硬、太烂甚至黏液或水状,而球形硬便多为便秘。稀汁样可能是肠炎,肠道感染。米泔水样可能是霍乱、副霍乱。 2. 颜色: 黄色、棕黄色:正常大便含粪胆素,所以呈黄色或棕黄色(婴儿的呈浅黄、金黄色糊状)。 呈以下颜色需注意: 灰白色(白陶土样):有可能是黄疸性肝炎,或由于结石、肿瘤、蛔虫等引起的胆道阻塞,导致胆黄素无法随大便排出。 黑色(柏油色):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或需要注意是否胆道、胰腺出血。 红色:多是下消化道出血,痔疮、肛裂。 果酱色:常见于阿米巴痢疾、急性肠套叠等。 绿色:则多见于乳儿肠炎。 大便颜色受诸多因素影响,第一是食物,例如吃了猪血大便会变成红黑色,绿色蔬菜吃得多,大便呈绿色。第二是与药物有关,胃病患者吃含铋的胃药,缺铁性贫血病人经常补充铁剂,大便也会呈黑色。炭剂、一些黑色的中成药吃了也会拉黑便,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来判断。 3. 隐血(潜血): 常用于排查包括消化道肿瘤、消化道溃疡、炎症性肠病、肝硬化、胆道疾病引起的出血、息肉等,通过化学或免疫学的方式检测粪便中微量的、显微镜检查不到的血液。一般大肠癌患者和三分之一的腺瘤患者会有定期出血的现象。消化道癌症早期20%的患者可出现潜血阳性,晚期病人的潜血阳性率达到90%以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病人大便常规潜血试验也多为阳性,或间断性阳性。 但也有假阳性的情况,例如女性经期、服用可引起胃肠出血的药物、服用大量VC等。 4. 白细胞(WBC)或脓细胞: 见于胃肠道受到细菌感染导致的肠道炎症,例如肠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其数量多少一般可反映肠道炎症的程度。肠易激综合征、肠道寄生虫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 5. 红细胞(RBC): 多见于下消化道出血、肠道炎症、肠结核、结肠癌、痔疮出血等。需要结合潜血结果分析。 6. 虫卵: 见于肠道寄生虫病,例如蛔虫、线虫、钩虫。钩虫病嗜酸性粒细胞较多。 7. 脂肪滴(球): 正常粪便的脂肪主要来源于食物,部分来自胃肠道分泌、细胞脱落和细菌的代谢。粪脂肪检测阳性,多见于脂肪的消化不良,如肠炎、腹泻、摄入过多脂肪、胰腺疾病等。 对于婴幼儿而言,如果粪便中出现脂肪球,就要考虑可能有肠炎、消化不良等,往往需要服用一些益生菌(遵医嘱,不要擅自使用)、消化酶等药物。 8. 其他 轮状病毒、腺病毒:常见于急性胃肠炎、腹泻的的儿童; 霉菌:排除标本污染,常见于抗菌素过量使用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霉菌感染。 虽然大便常规是“有味道”的检查,取样也麻烦一点,但是通过简单的大便常规检测,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没有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通过粪便的性状和组成,可以了解消化道的一些功能情况。通过粪便隐血试验检查,可以诊断和鉴别消化道的一些疾病,是消化道疾病的“警报器”。尤其再结合排便次数、大便性状、颜色等的异常,可以对肠道肿瘤进行预警。所以这个“有味道”的大便常规检查,你觉得值不值得做呢?
“易坦静”是儿科呼吸道疾病的常用药,也是很多孩子家中的常备药,但是这个“易坦静”有两种包装,看起来作用都是止咳化痰,实际上成分和用法都有所差别。家长们可得注意咯! 今天咱们就来给大家讲讲两种“易坦静”的区别,应该如何进行选择。 一 两种“易坦静”是一种药吗?有什么区别? 首先很明确的告诉您这不是同一种药物!两种易坦静从成分、药理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都有不同。第一种,易坦静berry(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是单方制剂,每毫升含盐酸氨溴索3mg。为黏液溶解剂,能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黏液腺分泌,从而降低痰液黏度,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支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咳出;第二种,易坦静® (氨溴特罗口服溶液)是复方制剂,每毫升含盐酸氨溴索1.5mg和盐酸克仑特罗1μg。是在第一种易坦静单方制剂上多了盐酸克仑特罗这个成分,盐酸克仑特罗为选择性β受体激动剂,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二 两种“易坦静”应该怎么选择? 第一种,易坦静berry(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单方制剂主要用于呼吸道疾病引起的痰液黏稠、咳痰困难等祛痰作用。 第二种,易坦静® (氨溴特罗口服溶液)复方制剂除了用于祛痰作用外,还有扩张支气管作用。还可用于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咳嗽喘息。 三 两种“易坦静”的用法用量不同 1.易坦静berry(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成人及12岁以上的儿童:通常在治疗的量初2-3天,一次10ml,一日3次;然后减少为一次10ml,一日2次。 12岁以下的儿童:6-12岁,每次5ml,一日2-3次;2-5岁儿童,每次2.5ml,一日3次。 2.易坦静® (氨溴特罗口服溶液):小儿(12岁以下):一次2.5-15ml,一日两次。根据年龄及体重调整剂量,请参考下表。 12岁以上儿童:一次20ml,一日2次;症状明显好转后可减至一次10ml,一日2-3次;对严重呼吸困难患者,最初2-3天,口服一次20ml,一日3次。 最后药师温馨提醒:药物都有潜在副作用。因此,只有当孩子吃药获得的收益大于潜在风险时,才值得吃。请大家合理地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细胞双链 DNA 病毒,它对许多化学消毒剂如酒精、碘酒等并不敏感,可以在 30-37℃的环境中存活6个月。据统计我国透析患者乙肝感染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多数透析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并没有明显症状,少数可出现纳差、恶心、黄疸等。并且多数患者在乙肝病毒感染后转化为慢性携带者,随着病程的进展,肝脏正常结构遭到破坏,功能也受到损伤,大约 40%-60%的患者可出现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肝细胞癌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国成人乙型肝炎免疫预防技术指南》中提出,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1.透析患者应该如何接种乙肝疫苗呢?根据《中国成人乙型肝炎免疫预防技术指南》建议,可按 照 “0-1-2-6 个月 ” 程序(即接种第一针疫苗后,间隔1月完成第二针疫苗,再间隔1月完成第三针疫苗,再间隔4个月完成第四针疫苗,共计接种四次), 每次接种剂量为60μg的乙肝疫苗。 2. 接种完成后就有保护了吗? 1)在完成一系列 HBV 疫苗接种后的1-2个月。患者应该检测乙肝抗体,如果没有被免疫,应该重新进行一系列的接种。对第二次系列接种仍然无应答的患者者考虑为乙肝病毒易感人群,不需要进一步尝试免疫接种。由于各种原因,透析患者对乙肝病毒疫苗的应答率为50%~70%;对无应答者推荐每月检测乙肝抗原。 2)接种完成后仍需定期进行筛查。若之前疫苗接种产生的免疫抗体大于/等于10IU/ml,则有保护力继续定期监测;若免疫抗体小于10IU/ml,则需补种疫苗。 3. 接种禁忌证:接种前应询问过敏史和病史,过敏性体质和患有变态反应性疾病者慎用。已知对疫苗任何成分超敏者及以往接种乙肝疫苗后出现超敏症状者禁用。接种者如有发热、严重感染或其他严重疾病,应暂缓接种。 总结 到目前为止,乙肝仍然是被认为无法治愈的疾病,尽管抗病毒治疗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暂时控制病情,但本质上不能逆转病程。众多指南均推荐透析患者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可以使透析患者减少乙肝感染风险,远离肝硬化、 肝功能衰竭、肝细胞癌等严重的并发症,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减轻家人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21版; 2. 《中国成人乙型肝炎免疫预防技术指南》2010版; 3. Infection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Outpatient Hemodialysis Facilities. NephSAP,2019.
谈起血液透析,好多患者充满了焦虑、恐惧,以至于拒绝血液透析治疗,严重降低了生活质量,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其实,血液透析并没有那么可怕,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让我们重新认识血液透析。 1、 什么是血液透析? 将血液引出体外,经过一个利用半透膜的原理制成的透析器,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代谢废物,调节酸碱及电解质平衡,然后再将净化的血液返回体内,这个过程就称为血液透析。 2、 为什么需要做血液透析? 当我们的肾脏功能衰竭到一定程度:比如不能排尿导致水蓄积在体内,会导致我们身体水肿;不能排出毒素如尿素氮等,我们会觉得恶心、食欲不振;不能排出体内过多的电解质如钾离子,会损害我们的心脏等等;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替我们的肾脏找一个“帮手”,替代我们肾脏的工作,血液透析就是这样一个“帮手”。 3、 血液透析痛不痛? 对于没有引流血液通路的患者,首次需要置管透析,但是置管的时候是会打麻药的,麻药过后会有些许痛感;对于有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引流前需要同平时打针输液一样打针,只不过此针肯定要比输液针粗,痛感比打针强一点点;所以只有建立引流通路时会小痛一下,血液引流出来经过透析再输送回体内是没有痛的感觉的,不用太过担心。 4、 血液透析要做多久? 对于首次开始透析患者,我们先慢慢来,一般第1次2小时,第二次3小时,第三次4小时,逐步延长时间,这段时间称为诱导透析期;慢慢适应后,规律每次透4小时,每周3次,就进入了维持透析期; 5、一旦开始血液透析就活不久了? 这是谣言!谣言!谣言!我们都寻求了一个帮手,帮助我们排出体内过多的水分、毒素,让原本肺水肿的肺扩张好好呼吸,让原本肿胀不能行走的下肢消肿能穿上鞋自由行动,让原本不停呕吐的胃变得吃嘛嘛香,身体一天比一天好,怎么会活不久呢?我们血透中心透析了十几二十年的患者比比皆是,还有部分患者晚上透析,白天依旧上班呢!只要我们听医生的话,严格遵守医生交待的事,同医生一起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就不会被病魔打倒。 6、血液透析贵不贵? 我们现在国家医保关于血液透析的政策很好,还可以办理门诊特殊病种,有医保可销很大一部分。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在医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抗生素的出现,更是被誉为现代医学的里程碑,它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大门,让无数生命得以延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把钥匙却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甚至变成了威胁人类健康的潜在杀手——多重耐药菌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抗生素的使用以及它所带来的后果。 一、多重耐药菌的定义与产生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顾名思义,是指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就像身披铠甲的战士,不再畏惧曾经令它们闻风丧胆的抗生素。根据《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定义,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细菌本身的变异是产生耐药性的基础。在细菌的生命周期中,基因突变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些突变有可能使细菌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其次,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加剧的关键因素。当抗菌药物被大量使用时,敏感的细菌会被杀死,而耐药的细菌则有可能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耐药的细菌就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导致抗菌药物失效。 此外,医院内的交叉感染也是多重耐药菌传播的重要途径。在医院环境中,患者、医护人员以及医疗设备等都可能成为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媒介。如果医院内的感染控制措施不到位,就有可能导致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广泛传播。 二、多重耐药菌的危害 多重耐药菌的出现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首先,对于患者而言,感染多重耐药菌意味着治疗难度的增加。由于这些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都产生了耐药性,因此常规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奏效。医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而患者则需要承受更长时间的治疗过程和更高的经济负担。 其次,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也会给周围的人带来潜在的风险。在医院环境中,如果医护人员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就有可能被多重耐药菌感染。一旦这些细菌在医护人员之间传播开来,就有可能导致医院内感染的爆发。 此外,多重耐药菌的出现还会对整个医疗系统造成巨大的压力。为了应对多重耐药菌的威胁,医疗机构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研究和开发新的抗菌药物以及感染控制措施。这些投入不仅会增加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还可能导致其他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 三、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 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接触传播:这是多重耐药菌医院内传播的最重要途径。患者、医护人员以及医疗设备等都可能成为传播媒介。当接触了被多重耐药菌污染的物品或环境时,就有可能被感染。 2. 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等动作产生的飞沫中可能含有多重耐药菌。当这些飞沫被其他人吸入时,就有可能导致感染。 3. 空气传播:在某些情况下,多重耐药菌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例如,当空调出风口被多重耐药菌污染时,就有可能通过空气传播给其他人。 4. 其他传播途径:如产生飞沫或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气管插管等)也可能导致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风险增加。 四、如何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面对多重耐药菌的威胁,预防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这是预防多重耐药菌产生的关键措施。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应严格按照指南和规范进行,避免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同时,患者也应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要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 2.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感染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医护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工作,接触患者前后要进行手卫生等消毒措施。此外,医院还应定期对环境进行消毒和监测以及时发现并控制感染源。 3.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和防范意识。让人们了解多重耐药菌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从而积极参与到防控工作中来。 4. 加强监测和研究: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和研究工作及时掌握其流行趋势和耐药情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5. 开发新型抗菌药物:针对多重耐药菌的威胁科研人员应加快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工作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耐药形势。 五、结语 多重耐药菌的出现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重大挑战。它像一把双刃剑既展示了人类医学的成就也暴露了我们在使用抗生素方面的不足。面对这一威胁我们需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避免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其次我们要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确保医疗环境的安全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此外我们还要提高公众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多重耐药菌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共同参与到防控工作中来。 总之多重耐药菌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就一定能够战胜它保护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